臘八,是進入“忙年”的開始。臘八一過,年味就越來越濃了,從喝臘八粥開始,之后便是祭灶、掃房、炸年糕、宰豬羊、寫春聯等等,直到臘月的最后一夜過除夕。在過去,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: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臘八粥喝幾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”在天真童趣里流露出孩童們到了臘月對過年的無限期盼。
臘八節,又稱“臘八”,日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(農歷十二月,俗稱臘月),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,祈求豐收吉祥。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道之日,也稱“法寶節”,是佛教徒的盛大節日之一。
關于臘八節的起源,學界尚有爭議,但一般認為古代的臘祭儀式為其雛形。不過,秦漢之前,臘祭的日子并不固定。漢代時,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“臘日”。臘八節最終得以形成和確定“初八”這個日期,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后的事情。南北朝時期,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興盛,在傳說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,佛家會舉行紀念活動。于是,作為君王祭祀節日的臘日,便與佛教中的“佛成道節”合流,臘八節也借此擴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間社會的影響,成為一個民俗節日。